文献参考

戴芳澜

基本信息
所属分类:
中国菌物学100年
发布时间:
2019-07-12
浏览量:
没有此类产品
描述

  戴芳澜 1893

  戴芳澜(1893~1973),字观亭,男,汉族,湖北江陵人。1893年5月3日生于浙江镇海,1973年1月3日卒于北京,享年80岁。著名菌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院士,中国菌物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真菌之父”,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戴芳澜191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学院预科,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被选送留美。1914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1916年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1918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因一家人生活陷于困境,被迫辍学,提前于1919年回国。

  戴先生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专科学校(1919~1920),广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21~1922),南京东南大学(1923~1926),南京金陵大学(1927~1934),美国纽约植物园(1935~1936),北京清华大学(1935~1937,1946~1948),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5),北京农业大学(1949~1955),北京大学(1950,1959~196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3~1956)、应用真菌学研究所(1956~1958)、微生物研究所(1958~1973)等单位的教授、研究员、访问学者、室主任、所长等职。戴芳澜教授曾创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1929),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1936)和中罔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2)及《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0)、院士(1948),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5),同年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授予通讯会员(院士)称号。1954年起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至逝世。

  戴芳澜教授为中国菌物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创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建立的以遗传为中心的菌物形态分类系统,对现代菌物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例如,1927年他发表了多篇颇有价值的中国菌物学论文,他用炎黄子孙的赤诚,开创了中国的菌物学,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1931年,他最早发表了对竹多腔菌形态学和个体发育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子囊菌的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菌物的分类学工作开辟了道路。1936年,他进行了脉孢菌的分类、个体发育和细胞遗传学研究,为后来“生化遗传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主持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真菌植病研究室、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开展了对菌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带动了对药用菌物的调查和研究,拓宽了对菌物资源的认识。再如,他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一书是中国真菌分类学和资源学的经典著作。

  戴教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著,他的道德文章有口皆碑。他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备受弟了和同仁爱戴。在艰苦条件下为祖国培养了数代人才,他及其助手为祖国培养了10位院士,学生遍九州。他为菌物学的开创和发展而献身终生的精神,广受社会赞扬和崇敬。他的夫人邓淑媛女上精明能干,是他事业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1919~1973年,他整整工作了54年。最后在《中国真菌总汇》前言中写道:“我谨以此书作为我个人晚年对人民的一点贡献”,表明他对该书即将完稿的欣慰,同时蕴涵着他对行将结束的科研事业、一生献身科学的依恋深情。

上一条
陈梅朋
下一条
邓叔群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