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参考
刘慎谔
刘慎谔 1897
刘慎谔(1897一1975),字士林,又名LIOU TN,男,汉族,山东牟平人。生于1897年8月26日,卒于1975年11月23日,享年78岁。植物分类学家,地植物学家,菌物学家,林学家,中国植物学学科的开拓者及奠基人之一,院士。
刘慎谔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朗西大学农学院和蒙彼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后又在克莱蒙大学理学院学习,1926年毕业获理科硕士学位。随即进入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继续深造,1929年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他历任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兼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东北大学农学院教授,东北农学院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辽宁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沈阳市副市长等职。他还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慎谔教授为发展中国植物(含菌物)分类学和地植物学历尽干辛万苦。1933年,他在北京万牲园西侧筹建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园。为了揭示自然界植物分布和演替规律,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进行科学考察,采集标本4500多号,搜集到该地区最早的一批植物学和生态学资料,发表多篇中国最早的有关植物地理学论文,为中国植物区划和植被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数十年的科研经验,他先后举办了“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学术讲座,并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撰写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论著《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他的动态地植物学说和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已成为中国植物学、生态学和农林科学的宝贵财富。他根据沙地植被演替规律,提出草、灌结合加沙障的治沙方案,为中国治沙工作打下了基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反细菌战作出了贡献。
刘教授不仅是著名的植物学家,还是颇有造诣的菌物学家。他早在留学法国时便研究锈菌,是我国锈菌类真菌研究的先驱之一。回国后,他培养教导王云章从事锈菌研究,1934~1936年他们二人合作连续发表了6篇关于锈菌的论文,使王云章成为我国著名的锈菌学家。1931年,刘教授发表了白粉菌一新种;1949年,他与郑学经合作又发表了白粉菌一新属。1934年,刘教授在其发表的《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一书中,记述了天山森林带主要大型真菌多达14个属,如蘑菇属、杯伞属、丝膜菌属、层孔菌属、环柄菇属、马勃属、环锈伞属、盘菌属、红菇属等,开始注意真菌与森林树种的生态关系。1949年,刘先生根据他弟子阎玟玉对茭白黑粉菌研究提出的特殊性状,认为该属归入黑粉菌属欠妥,故将其另立新属——菰黑粉菌属、新科——菰黑粉菌科。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林业土壤研究所,刘慎谔教授任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时,进一步重视了对真菌的研究,其弟子或合作者有黄逢源、刘正南、刘期松、苑健羽等,他同时着手招收有关真菌学方面的研究生。例如,研究生之一的工云,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菌根菌物学家。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