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参考

俞大绂

基本信息
所属分类:
中国菌物学100年
发布时间:
2019-07-12
浏览量:
没有此类产品
描述

  俞大绂 1901

  俞大绂(1901~1993),字叔佳,男,汉族,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南京。生于1901年2月19日,卒于1993年5月15 日,享年92岁。植物病理学家,菌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院士,中国植物病理学学科和农业微生物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俞大绂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俞明颐曾在湖南省担任总办及在东北地区担任镇守,其母曾广珊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的孙女。他幼年在上海和安东(今丹东)读小学,1915年进入复旦中学,1918年进入复旦大学预科专修数理,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留校任助教、讲师。1928年赴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归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兼植病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

  新中国成立后,俞教授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级教授、校长、名誉校长,兼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被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副辛任,农业部植物检疫研究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评议组成员等职。他是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第四、第五、第六届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俞大绂教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时,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这样的废墟上重建校舍,其艰难可想而知。尤其难者,是要敦聘一大批知名的、具真才实学的教授和学者来组建新的高等农业学府,首先须物色10位系主任人选。俞先生认为,欲办好一所学校,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他费尽移山心力,网罗人才,最后总算实现心愿。1980年1月,俞教授已年届八旬,由他出任“十年浩劫”后的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可谓众挈所归。他提出,农业大学办学方向的实质应是农业科学技术大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与工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因而,“农”与“工”结合才是方向。他还认为“团结”与“安定”是办好学校的“法宅”。

  俞教授一生致力于植物病理学、菌物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填补了一个_义一个空白,很多成果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事禾谷类作物的抗病育种和种子消毒研究;三四十年代,对粟和蚕豆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50年代,研究了苹果树腐烂病、柑橘溃疡病和赤霉素生产;60年代,研究真菌异核现象及准性生殖,对稻恶苗病菌异核遗传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一一等奖。他发表研究论文110多篇,专著11部,译著8部。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粟病害》、《蚕豆病害》、《植物病原真菌培养基》、《微生物学》、《真菌异核现象和准性循环》等。他德才双馨,不遗余力指点后生,桃李遍九州。他是一位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学术上的“活字典”。进入耄耋之年后,他仍手不释卷、勤奋[作,深受后昆的崇敬和景仰。

上一条
刘慎谔
下一条
王云章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