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参考
陈鸿逵
陈鸿逵 1900
陈鸿逵(1900—2008),汉族,广东新会人。1900年6月26日生于上海,2008年10月12 日卒于杭州,享年108岁。植物病理学家,菌物学家,农业教育家。
20世纪20年代,陈鸿逵目睹国内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立志以科学振兴中华,选择了投入生物学和农学的方向。1922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31年考取中华文化基金会公费留学,1934年获美困艾奥瓦农工学院博士学位。1935年初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农业植物系副教授、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系主任。1937年因抗日战争,随校西迁江西,广西,贵州遵义、湄潭。1946年随校返回杭州。1952年任浙江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教授、系主任。浙江农学院植物保护系随后又改称为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60~1964年,兼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陈鸿违教授早期加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被选任该会常务理事,后又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理事,浙江昆虫植病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华东分会名誉理事长,并兼任上海商品检验局植物病害方面的技术指导。陈教授讲授植物病理学、真菌学、植病研究技术等课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陈鸿逵教授在金陵大学与俞大绂教授和美籍植物病理学教授R.H.Porter一起,对江苏、山东、河南等省麦类主产区流行的小麦黑粉病、大麦坚黑穗、裸燕麦坚黑穗、人麦条纹柄及粟粒黑穗病颇为关注,考虑进行种子消毒药剂筛选及抗病性品种筛选工作。数年来,取得碳酸铜粉拌种的良好效果,进行了品种的选育,陈先生又开展了高粱炭疽病一系列研究数年,并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艾奥瓦攻读博上学位时,对此病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取得了全面完整的结果并提出防治措施。上述各种病害研究成果都先后在美国《植物病理学报》及中国《金陵学报》、《中华农学会从刊》、《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鸿逵教授在洋麻炭疽病、黄麻市枯病、油菜病毒病、水稻病毒病研究上卓有成效,特别是在镰刀菌研究和著作上具中国特色。《浙江镰刀菌志》一书在编写前,他先后搜集了近2000株菌种材料,确定了镰刀菌种类(包括浙江省)共34种(含种下新分类单元),并配以精美的绘图和显微照片。在昆虫寄生菌方面,他指导研究生探索研究寄生于稻二化螟幼虫上的瘤状多毛菌,寄生于柑橘粉虱上的扁座壳孢,寄生于红蜡蚧和日本龟蜡蚧上的镰刀菌和寄生于茶尺蠖上的镰刀菌等,探索寄生菌的分类地位、寄生范闱、生物学特性、侵入机理等,同时还评估这些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应用背景,以及安全性及对家蚕等有无影响。他的主要著述有《浙江镰刀菌志》和《浙江药用植物志》菌类部分,"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