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医学
发展历程
菌物的临床应用和健康应用史已有2200多年,历朝历代修订的各种官方“药典”中都能找到一定数量的临床用菌物药,菌物药能够被历代医家推崇延续数千年,说明其具有深厚的实践应用基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菌物界的深入探知,菌物健康应用与临床研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一门推动人类健康理论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学科——“菌物医学”应运而生。
药用菌物古籍记载
1、《神农本草经》(陶弘景版,含《名医别录》本草类内容)
作者:不可考,陶弘景整理
年代:先秦时期
地位: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药药物学理论源头
评价: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跨度从神农氏到东汉末年,
菌药本草:本书原文已失传,现存内容均是各种医术引用汇总而得,记载有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茯苓、猪苓、雷丸、雚菌、白僵蚕,此外,桑耳和木耳没有单列出来,而是附于“桑根白皮”条下。共计13种。
2、《雷公炮灸论》
作者:雷敩
年代:晋末刘宋
地位:书中记载的中药炮制方法有些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
评价: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
菌物本草:本书已散佚,只留部分,从部分记载看,现存有茯苓、桑耳、猪苓、蝉花、白僵蚕、曲、雷丸等7种。
3、《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北朝梁
地位:《本草经集注》在本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新修本草》以后,一直到《证类本草》,都是沿袭着《本草经集注》体系发展的,直至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以后,才代替了它。
评价: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新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还首创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治疗参考,对医药的发展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菌物本草: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所记载的菌物有六芝(青、赤、黄、白、黑、紫)、茯神、猪苓、赤茯苓、茯苓、雷丸、菌、白僵蚕、桑耳、马勃、松萝、朝生(地盖)等17种。
4、《唐·新修本草》
作者:苏敬等22人
年代:唐显庆四年(659)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评价: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所以有世界第一部药典之称。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此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
《新修本草》从诞生起,不仅影响到日韩等国,而且,作为药典,主宰了之后360多年的中医药界,直到宋《开宝本草》诞生,才逐渐消失。
菌物本草:现本是后人从各种文献及残本中修订的。修订后的新修本草中记载了六芝、茯苓、猪苓、茯神、雷丸、桑耳、白僵蚕、菌、松萝、马勃共15种菌物。
5、《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年代:唐
地位:1、新增药物692种;2药物和药剂分类法的创造;3、纠正旧说之讹误;4、扩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
继《新修本草》之后唐代贡献最大的民间药物学专著,所收药品中不少被后世本草引录为正品药条,如《海药本草》引2种,《开宝本草》引64种,《嘉佑本草》引59种,《证类本草》引488种。
评价:李时珍对其极为推崇,评价它说:“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清代全祖望因陈藏器的医学贡献,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
菌物本草:原书已散佚,现本是后人根据各种残本汇集修订而成。所收录的菌有:朝生幕落花(真菌细皱鬼笔子实体)、毒菌(本草纲目中更名为土菌)(在此条中,第一次将蕈菌分类为“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蕈”)、竹肉(真菌竹菰)、狗溺台、鬼屋等5种。
6、《(宋)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北宋初
地位:自《新修本草》问世后,历300余年,由于社会的发展,药品数量的增加,该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特官方修订的集大成本草著作。
评价: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这一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
菌物本草:本书已散佚,现本是后人从各种文献及残本中修订的。菌物本草有六芝、雚菌、马勃、茯苓、猪苓、桑根白皮、松萝、雷丸、白僵蚕、石蚕、鬼盖(鬼伞、地盖)、地耳等17种。
7、《嘉佑补注本》(嘉佑本草)
作者:掌禹锡、林亿、苏颂等
年代:宋
地位:是官方对《新修本草》不足之后的修补。
评价:李时珍对其评价说:"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目无说,或有物夫图,或说是图非……亦其小小疏漏耳。
菌物本草:本书已散佚,现本是后人从各种文献及残本中修订的。六芝、茯苓、茯神、猪苓、松萝、桑根白皮、白僵蚕、雷丸、桑耳、雚菌、菰根、石蚕、地耳、垣衣(地衣)、鬼盖等20种。
8、《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地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流行500余年,一直是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评价: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菌物本草:原本已不存,现存都是明清的重刊。本书参考的是清乾隆的四库全书对证类本草的重刊。书中记载的菌物本草有,六芝、茯神、茯苓、猪苓、白僵蚕、雷丸、雚菌、松萝、桑耳等14种。
9、《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年代:明
地位: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评价: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菌物本草:六芝、赤茯苓、茯苓、茯神、猪苓、曲、神曲、土菌(地鸡、鼠妇鹃)、朝生幕落花(狗溺台)、木耳、槐耳、松蕈、杉菌、天花蕈、白僵蚕、雚菌、菌子、马勃、菰、鸡菌、蘑菰蕈、香蕈、皂荚蕈、竹黄、雪蚕、羊肚菜等32种。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清
地位: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
评价:它对研究《本草纲目》和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参考书。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菌物本草:新增冬虫夏草、松萝、酒蕈、小麦奴等4种。
药用菌物近代发展
1、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真菌中发现“青霉素”,带动了全球抗菌素(抗生素)产业的兴起,同时结束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将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0岁,证实菌物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1939年,著名真菌学家邓叔群先生编写中国第一部菌物学专著《中国高等真菌》,首先提出了生态平衡理论,为高等真菌研究奠定了基础。
3、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美国生物学家)提出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受学术领域广泛接受,真菌界正式确立。
4、1974年,著名菌物学家刘波先生第一部药用真菌专著《中国药用真菌》收入121种药用真菌,填补了世界真菌领域的空白,也引起全球对菌物医药应用研究热潮。
5、1988年,著名菌物分类学家卯晓岚收集标本、资料,编写出版《中国药用真菌图鉴》,并开创性提出中国大型真菌七个地理分布区,为菌物科普及医学研究奠定了真菌分类科学的基础。
6、1999年,《中华本草》是199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总结而出的迄今为止所收录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收录了134种菌物药。
7、2000年,著名菌物学家卯晓岚出版的《中国大型真菌》,记述菌物一千七百多种,填补了我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的空白,被公认是:“中国第一部可以媲美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同类出版物之真菌巨著”,并先后出版彩色手绘图著《中国蕈菌》及《中国经济真菌》、《中国菌物学100年》等近50部著作。
8、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创作,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仅收录11种菌药。
千菌方菌物医学发展历程
1、1997年,千菌方创始人陈增华进入菌物研究领域,2004年始,对野生菌物健康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真菌辨识、分类、采集、运贮、加工、成分、效用、临床实验等方面,并因此引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参与,千菌方菌物药用临床逐步展开。
2、2012年始,千菌方采用全菌物复方配伍深入研究和应用近300种食药用菌物,通过中医医疗平台临床实践,开发出药用菌物验方280多个,基本涵盖人体各类疾病。千菌方创始人陈增华将多年菌物研究成果总结成籍,先后开展《千菌方备要》、《千菌方药典》、《野生菌物DNA条形码鉴定》等多项出版专著的创作工作。
3、2012年,千菌方开始长达两年多的菌物应用标准制定工作。2015年,千菌方开创性地建立了57个菌物单方标准和22个菌物复方标准,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批准,填补了我国菌物健康应用标准的空白。
4、2013年,千菌方为国际化菌物科普做出贡献,在美国休斯顿设立野生真菌科学馆,并且由休斯顿市长签署法律文件每年2月16日至22日为“千菌方博物馆科普日”,美国康克郡大法官以法律文件签署每年3月22日为“千菌方博物馆日”,千菌方菌物健康应用的推广与发展事业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誉。
5、2013年,由千菌方创始人陈增华策划并参与,联合CCTV打造的共11期大型系列纪录片《探秘千菌方》,开创菌物药用科普公益性的先河,历时一年完成创作,2014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开始正式播出。
6、2014年3月25日,在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4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下,千菌方和中国武警后勤学院召开“野生药用真菌与紫杉醇比对实验报告新闻发布会”,公布成果:野生真菌配方在对抗恶性肿瘤方面,有效率达到了72.94%,与紫杉醇基本相当,但在副作用方面基本为零。
7、2016年3月,千菌方在西安开设以菌物复方临床治难病、调慢病、防未病的菌物特色医养结合模式,并正式成立陕西省首家千菌方野生菌物博物馆。
8、2017年5月28日,千菌方响应国家倡导,助力中医药文化弘扬与国际化发展,在“2017一带一路中医药技术国际交流会”上与非洲多国外宾使节共同交流。
9、2017年9月16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报告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办,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承办的“菌物医药应用标准推广工程”启动仪式暨李佃贵、张大宁、金世元三位国医大师千菌方工作站、雷志勇专家工作站、卯晓岚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正式启动。
10、2017年9月28日,千菌方和江西中医药大学达成合作成立“菌物医药联合研究中心”,同时陈增华院长被江西中医药大学聘为特聘教授。
11、2017年12月28日,与“中国猴头菇之乡”海林市政府深度合作在当地成立海林市千菌方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菌物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中国菌物文旅大健康生态基地。
12、2018年1月,千菌方石学敏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国医大师孙光荣受聘为千菌方首席医学顾问。千菌方“国医大师朱良春传承人朱婉华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
13、2018年2月8日,千菌方与北京市中药研究所共建“菌物药研发基地”,在菌物药领域的学术研究、科研技术、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开发出更多优质产品服务大众健康。
14、2018年3月29日,千菌方正式与贵阳中医学院(已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菌物医药资源研究中心”,立足贵州菌物资源联合开展课题申报、科研攻关、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进一步推动菌物大健康产业规划布局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