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医学
现代饮食结构调理在体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饮食结构调理在体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增华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和内容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与此相关的健康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我国菌物科学家卯晓岚等认为人类最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一荤一素一菌菇”。国医大师王琦等则提出体质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倾向性。而决定体质的基础因素就是饮食结构和内容。因此,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为“以健康为中心”,通过研究饮食结构、体质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找到通过定向改变饮食结构从而改变体质,并最终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应用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表明,通过菌物复方的定量供给,来实现饮食结构科学化,可以有效的纠正体质偏颇,从而降低不同体质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
关键词:体质 饮食结构 体质演化 一荤一素一菌菇 菌物 疾病
前言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体质健康问题日益严峻。面对慢性病的威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采取药物治疗,实际上,早在汉唐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治未病才是最佳的应对策略。《素问》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孙思邈说:“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习总书记也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就是把健康关口前移,重视生活和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全过程、全周期、全人群健康,通过健康管理与促进,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降低疾病风险”。
也就是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重在预防和控制,预防控制的方法又重在健康管理和促进,健康管理的核心则是饮食管理,饮食管理的重心不仅是摄入控制,更重要的是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由此可见,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和摄入控制可以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其内在的原因则和体质紧密相关。
中医学的临床本质是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与人有着根本的体质差异,即便是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体质也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体质学成为中医临床的基础学科。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饮食疗养,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1]。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质,应该采用不同的饮食疗养方法来调理。不同的饮食疗养方法应针对不同的体质来制定。采用科学的饮食疗养方法可以纠正对应的体质,从而预防控制乃至治疗不同的疾病。
由此,饮食管理、体质调理、疾病预防控制这三者之间就有了因果相承的关系。饮食管理可以调理体质,体质经过调理可以降低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由此可知,要实现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要做的是对饮食的管理。
《千金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足以存在也[2]。”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常识。但是不足或过量或偏颇的饮食都会带来不同的健康问题。不足,会有营养不良问题;过量,会有三高等问题;偏颇,会带来不同发育方向产生的不同个体差异问题。也就是说,决定人们体质的关键是饮食结构要素。
自1969年美国科学家魏泰克提出菌物界之后,人类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应原先的植物动物两界主导论的饮食荤素搭配结构,也演变成为了以“一荤一素一菌菇”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科学饮食结构。以科学的饮食结构构建为方向,弥补人类体质演化过程中的短板,从而大幅降低人类偏颇体质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进一步抑制各种慢性病高发且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1、体质
1.1体质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3]。如身体发育情况、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
体质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按照五行分类法细分为25种体质。发展到现代,体质的分类更是形式繁多,如阴阳三分法、体质六分法、七分法等;20世纪70年代,国医大师王琦等较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结合古代及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内容,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并应用于临床。
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知识体系,是研究人类体质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4]。
1.2体质的形成
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个性特征。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5]。体质的各种特点决定了体质表现形式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
体质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性[6]。生理状态下,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差异,调节身体各项机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但因为每个个体自身适应存在差距,所以个体之间的体质形式也就有了差异。在病邪作用时,不同个体在病理方面就会表现出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7]。此时,体质的存在状态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病理体质。
1.3体质的演化
体质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其演化多与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有关,其中饮食起到关键作用。相同环境下的人群体质具有趋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的体质特征具有可变性[8]。
1.3.1、先天因素
体质禀受于先天。体质的形成首先以父母之精为物质基础,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母体质强盛,孩子的体质也多强盛,父母属阴寒之体,孩子的体质偏于阴盛。
除此之外,母体在孕期的饮食、起居、疾病等调养情况,也会对胎儿的体质产生影响。《幼幼集成》中提到:“母之饥饿疲劳,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孕期的饮食是关系到胎儿体质成型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会促进胎儿体质的健康发展;如不加以控制,便可能造成胎儿发育的不健全,使孩子在先天上就存在缺陷,在后天体质的演化中极易受到疾病的危害。
由此可知,父母在备孕以及儿女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都需要对整个家庭的饮食结构进行科学管理,这关乎一代乃至数代人的先天身体素质。
1.3.2、后天因素
后天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情志因素等可影响体质发生强弱的变化,甚至改变个体的体质类型。
如,后天营养供给不足,会影响到身体身高、免疫力等多方面的发育。而后天营养供给过剩,则可能会影响到体型等方面的发育,过早形成肥胖体质。
过度劳累损肌伤骨,消耗气血,会导致人体精气不足,易形成虚性体质;而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则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功能减退,正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易形成痰瘀体质、肥胖体质。
情志和调,心情舒畅,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体质强壮。《灵枢•本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卸矣。”反之,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舒,则肝气不顺,气血运行不畅,易形成气郁体质或血瘀体质。
饮食偏于甘厚,可助湿化痰,易形成痰湿体质或湿热体质;饮食偏于辛辣,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体质;过于生冷寒凉,会损伤脾胃,形成脾气虚弱体质。
诸多后天因素中,饮食最为重要。饮食是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文明病”产生的基础。因此,饮食调养对于改善体质,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
1.4、体质的纠正
合理的饮食管理、有效的锻炼、良好的心理调节是纠正体质偏颇的三大方式。其中以饮食管理最为重要。饮食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就是饮食结构的调理。如对饮食量的控制,不应简单的去减少某种物质的吸收,而是应该通过饮食结构的调整来实现饮食量的控制。
英国伦敦大学对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数据显示,地中海饮食有助增强老年人体质[9],充分验证了通过饮食结构调整而改变人类体质的观点。事实证明,地中海饮食有助降低老年人身体变虚弱的风险,帮助老年人维持肌肉强度、身体活力、体重以及能量水平。
1.5、小结
饮食结构是影响人类体质的形成、演化、纠正的关键因素。平衡适宜的饮食结构,可以形成平衡适宜的体质,从而使人体远离一些偏颇体质容易得患的疾病。不平衡的饮食结构,则会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留下诸多健康基础短板。决定人体健康的不是人体最强大的部分,而是最虚弱的部分。健康基础不够平衡,留下短板,日积月累就会的形成体质偏颇,成为某些疾病跨越人体防御的突破口。
2、饮食结构
2.1、西方饮食结构
西方人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10],饮食方面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为辅,偏向荤食。这一点西方的科学家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和认识,并不断的呼吁注重“饮食平衡”。但习惯以及文化的力量使得各类营养类罐头以及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受到广泛的喜爱,使得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的食品需求居高不下。据相关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每年的动物性食品人均消费量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为60~70kg[11]。由此可见,西方人每天摄入能量的来源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其饮食结构最主要的问题是荤素失衡严重。
这种荤素失衡严重的饮食结构引发了很严重的体质问题。数据显示,美国50个州以及关岛和里科港至少20%的人口处于肥胖状态。除此以外,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西维吉尼亚州35%的人口处于肥胖状态[12]。肥胖体质会使人体脏腑器官的运转负担加重,物质转化与吸收能力降低,体质免疫能力下降。当某一脏腑器官不胜负荷出现病理反应时,就会逐步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诸多慢性疾病。
为了纠正国民体质,美国发布《饮食金字塔指南》,其思路就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纠正体质,从而控制肥胖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
2.2、我国传统饮食结构
秦汉时期,生产力低下,中国人的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外加极少量的肉食,主食是粟和黍为主的粗粮,饮食结构荤素不平衡,且偏向素。《礼记》记载:“天子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士大夫无故不杀犬豸,庶人无故不食珍肴。”因此,这个历史阶段人们的体质普遍较弱,极易引发伤寒类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伤寒论》会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原因。
唐宋时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速提升,绵延千年的饮食结构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依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但是动物性食物却已普及,主食由粗粮过渡到以小麦、稻米为主的细粮。各种面食、粥类、小吃等丰富着唐宋时期的饮食结构。加之转蒸煮为煎炒,与前代相比,从食物摄取的热量大大增加,并且肉类的普及,使人体可以有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维持日常的机体活动。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当时人们的体质发生巨变,金元四大家居然会有三位是擅用寒凉滋阴法来治疗疾病著称于世的。这与秦汉时期以伤寒为主要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进一步证实了饮食结构变化会导致人们体质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疾病谱发生变化的观点。
2.3、现代饮食结构
现代饮食结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个时期由于新中国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源极度缺乏,人们生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极少,谷物为主食,整体偏向素食,萝卜、白菜、土豆是人们的主菜。由于饮食结构不仅不平衡甚至非常单一且量不够充足,使得营养不良型体质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频出。
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飞速提高,国民饮食结构也出现重大调整,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上升趋势。至今,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植物性食物。这种“偏西方式”的不平衡饮食结构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食物纤维过低,使得现代过剩型体质成为普遍,由此引发的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持续攀升且低龄化趋势明显,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社会问题。
2.4小结
饮食结构的平衡,是健康体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同时是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在失衡体质已经形成的前提下,改变现在的饮食结构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补上先前不平衡饮食结构造成的体质缺口,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某些疾病。
菌物从分子角度看,更亲近动物,同属“后鞭毛生物”,因此被称为“素中荤”。在人类荤素搭配的饮食结构实践过程中,实现理想的平衡非常困难,因此,我国菌物科学家卯晓岚等认为人类最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一荤一素一菌菇”。一方面,三者如此搭配符合大自然生态基本结构要求;另一方面,菌物的素中荤特性,恰恰可以解决饮食结构的平衡问题。因此,从菌物入手,研究如何平衡现代饮食结构,且如何弥补体质缺陷、纠正体质偏颇、推动体质正向演化,从而实现控制现代高发的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目的,成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研究方向。
3、菌物
3.1、定义
菌物包括真菌、黏菌、卵菌,它们在形态、营养方式与生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构成了一个关系十分密切的生物类群。菌物具有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都以分枝的丝状体吸收营养,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可产生孢子的一类生物。
3.2、菌物界
1969年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将菌物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并将可见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动物界、菌物界。自此,220万到380万[13]物种的菌物界成为了独立的一界。菌物在可见生物界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菌物通过自身吸收、转化的功能将动植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基本物质,并重新释放给大自然,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需要,起到环境调节的重要作用。
菌物界包含三大类群,粘菌门、卵菌门和真菌门。迄今为止,已被人类认知的菌物仅约7万种。自然界中人类已知的安全食用真菌约有2000种,其中药用真菌约700种。通过各种多糖类物质等发挥免疫调节及抗癌作用的高等担子菌就有600多种[14]。
3.3、菌物科学
菌物科学是研究真菌界、管毛生物界、原生动物界三个不同生物界的各种菌类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之一[15]。其既包括基础研究,又涉及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
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每种菌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库,每一种菌物基因库的发现都有可能对人类防治疾病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40年代,从菌物中提取发现青霉素,从而抗菌素工业兴起,使人类平均寿命提高,疾病的威胁降低。20世纪中叶,在大部分菌物中发现的多糖物质可以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此外菌物中含有的萜类、酶类等物质,在抗癌抗肿瘤以及提高人类体质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将使菌物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3.4、菌物医学
菌物医学基于数量庞大的菌物药,并从菌物在大自然中的环境调节能力出发,将研究视角从“病”到“人”扩展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辩证,从而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
菌物医学是在人与环境关系辩证的基础上,以菌物在自然界的地位、表现和参与物质、信息、能量循环的规律,研究菌物及其活性成分与人类及其疾病的关系。即以菌物为主要载体,以中西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参考,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实践中菌物如何参与健康与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并融合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国医大师张大宁曾评价:它脱胎于中医学,又吸收了现代医学、又吸取了一些民族医学的精华,它上升为一个和中医学、西医学并列的另外一个医学科学体系[16]。因此,菌物医学脱胎于中医学,借鉴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世界范围内有成熟体系的民族医学精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是揭示一般健康规律的一门新健康学科。
3.5、菌物食养
菌物食养是21世纪人类实现健康事业的重要途径。菌物食养即在饮食中通过菌物的定量摄入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人体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式。有营养学家形象地说,吃四条腿的(猪、牛、羊等)不如吃两条腿的(鸡、鸭、鹅等),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的[17](香菇、银耳、灵芝等食用菌)。其出发点主要是提倡食用菌类,优化和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增进体质健康。
菌物食养在疾病防治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载菌物可以“滋补强身、扶正固本”等功效。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食用菌在防治慢性病的科学依据已经找到[18]。菌物中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弥补体质先天缺陷,调理后天病理体质,并对多数疾病都有很好的抑制和改善作用,防病于未然。如:过敏体质在日常饮食中加入金针菇,其所有含有的蛋白和蕈菌多糖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抑制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症状;木耳和银耳具有很强的滋阴作用,对于阴虚体质人群是很好的饮食产品。可以说菌物食品为身体构筑坚固的免疫防线。菌物多糖既可单独加入食品中,也可与药物组合使用,有助于消减疾病对人类的折磨。此外,饮食多糖和含多糖的菌物提取物和粉末是可以同时改善与过敏、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多种慢性疾病[19]。
当下,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已经从治疗为主变为预防为主。事实证明“一荤一素一菌菇”的饮食结构可以补充体质偏颇人群在日常饮食中缺少的营养物质,平衡脏腑功能,促进体质健康,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大力发展菌物产业、逐步开发菌物功能食品并加以普及,可以从多角度增加人们对于菌物的摄入量,纠正偏颇体质,防病于未然。因此,加强菌物的应用研究必将极大提升人类体质健康水平,降低各类疾病的危害。
4、菌物的应用研究
4.1、九证方之气虚体质方
4.1.1、配伍组方
桦褐孔菌、猴头菇、香菇、黄精、茯苓、莲子、蛹虫草、人参、裂褶菌、硫黄菌、大红菇、黄白侧耳
4.1.2、适宜人群
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语声低微等人群
4.1.3、体质调理方法
人之三宝:精气神。精为生命起源;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神为生命的体现。所谓气虚,就是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动力不足。原因或是营养摄入不足,或是营养摄入不均衡,或是脏腑器官的转化能力不足。因此,气虚体质需要通过补充营养,平衡营养摄入量,同时加强脏腑转化能力这三角度进行调理。体质问题不是直接疾病问题,采用药物方式纠正对于身体负担过重,只能通过食养的方式来完成。
方中菌物均为药食两用,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强体质免疫机能,补气益血,健脾养胃,弥补体质的气血消耗。同时,菌物被称为素中之荤,身兼荤素两种食物的营养,与荤素相结合,搭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健康饮食结构,可以均衡饮食中的营养摄入,弥补饮食中的营养短板,平衡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猴头菇、茯苓为君。猴头菇健脾养胃、利五脏、助消化、补虚、益肾精、增强免疫力,归脾、胃经;茯苓入心、脾、肺、胃、肾五经,健脾和胃、渗湿利水、抗菌抗癌、助消化。两种菌物统领君药组,可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运化能力。
以桦褐孔菌、香菇、蛹虫草、裂褶菌、硫磺菌、大红菇、黄白侧耳等药食两用菌物为臣。桦褐孔菌为补药,可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物质,同时可增强脾、胃、大肠功能,促进营养吸收;蛹虫草补精髓,平阴阳,弥补体内气血损耗之用,属于滋补良品;硫磺菌与裂褶菌具有补益气血,滋补强身之物;黄白侧耳健脾胃、助消化,可使营养充分吸收;大红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养血、补血、益肠胃,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可弥补营养物质的缺失;香菇含有营养物质极多,可养血补气,健脾开胃,平衡营养。臣组不仅可以全面弥补身体缺失的营养,还能进一步平衡营养的摄入需求,从而为生命活动提供持久能量。
以黄精、人参为佐。通过其补气益气的强大功效,对君臣组进行加强,从而较好的调理气虚体质。
4.2、九证方之阴虚体质方
4.2.1、配伍组方
茯苓、黄精、百合、鸡纵菌、蜜环菌、银耳、乌梅、绣球菌、金耳、鸡油菌、竹荪
4.2.2、适宜人群
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等人群
4.2.3、体质调理方法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的[20],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阳即外向的、运动的、温热的;阴与之相反,晦暗的、平静的、寒凉的。对于人体来说,头为阳,脚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所以本质上讲,阴是阳的基础。如果阴气不足,阳气的气化能力就会下降,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
阴虚即人体阴阳平衡状态下,阴的部分相较于阳的部分有所减少,人体平衡关系被打破,从而导致某些脏腑功能变弱变偏,无法汲取足够的营养物质,造成人体的基础营养物质缺少或结构偏差。因此,阴虚体质需要加强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通过食物中的滋阴功效恢复体质阴阳平衡之态,避免疾病的危害。所以食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方中菌物均为药食两用,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食中食用,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所需,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补血调气,滋阴润肺。此外,菌物有“素中荤”之美称,可平衡荤素搭配,构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科学饮食结构,从而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补充人体的营养短板,纠正脏腑功能,平衡体质阴阳。
以金耳、银耳为君,两者具有强大的滋阴功效,可以滋养各脏器,从根本上补充体内阴液,促进阴阳平衡。
以茯苓、鸡枞菌、鸡油菌等药食两用菌物为臣。三种菌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提高运化能力;鸡枞菌、鸡油菌补益肠胃,可提高消化能力。臣组在弥补和平衡身体对于营养的摄入与吸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脾、胃、肠的滋养,提高对营养的运转吸收能力。
以蜜环菌、竹荪、绣球菌、黄精、百合等为佐。竹荪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黄精可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百合具有养阴润燥、补脾健胃的作用;蜜环菌、绣球菌可补益气血。佐组通过滋养阴精,调理脏器,进一步强化君组的滋阴功效,平衡体内阴阳,调理阴虚体质问题。
4.3、九证方之痰湿体质方
4.3.1、配伍
猴头菇、茯苓、桦褐孔菌、薏苡仁、赤小豆、橘红、姬松茸、黑牛肝菌、绣球菌、紫丁香蘑、蒙古口蘑
4.3.2、适宜人群
肥胖、脚步重、不爱动、大便粘、反应慢、头昏、头重、嗜睡、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人群
4.3.3、体质调理方法
痰,是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即我们常说的血糖、血脂等营养物质过剩而堆积形成的血栓等物质。
湿,是痰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脏功能失调,易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成痰湿内蕴表现。多由饮食或某些导致消化功能降低的疾病而造成。痰湿体质的调理,需要进行饮食结构的调理,并助益脾胃,提高消化能力。同时,梳理清除体内已经形成的湿和痰。
菌物的营养价值丰富多样,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数倍。加之其“素中荤”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平衡荤素搭配比例,弥补营养不足。因此,“一荤一素一菌菇”的健康饮食结构对于体质的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现实中,刻意的去降低某种食物的摄入量,非常难以实现。如偏嗜肉食的人让他们增加素食摄入量,他们的潜意识和身体行为都是拒绝的。所以,通过素中荤的菌物加入到饮食结构中,变相的降低了肉食分量,但人体所需的营养供给却不会降低。同时菌物具有提高人体机能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对脾胃存在的缺陷进行补足,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
菌物是大自然中的清洁工。他负责清理动植物生产消费后留下的剩余物质,并通过自身转化的用作,分解出有利于动植物繁殖生长的有机物质。所以,当菌物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后,其含有的高活性分子出于本能,会帮助人体清理“痰”等过剩营养物质。加之菌物利水消肿,运化水湿,改善机体代谢能力的药用价值,使得痰、湿两种症状逐步减弱,转为平衡体质。
以猴头菇、茯苓为君。猴头菇入脾、胃经,健脾养胃、利五脏、助消化;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入心、脾、肺、胃、肾五经。两种菌物统领君组,通过加强脾胃功能,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分解、转化的能力。
以桦褐、姬松茸、黑牛肝菌、绣球菌紫丁香蘑、蒙古口蘑等有清理本能的两用菌物为臣。绣球菌有大量β葡聚糖,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功能,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蒙古口蘑可宣肠益气,具有降低血压和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姬松茸有促进造血功能,防止病毒和有害物体进入身体组织,护肝保肾的作用;桦褐属大补之物,具有血液清洁作用,净化血液中的多余营养物质;黑牛菌肝、紫丁香蘑有健脾消积、补肾益气的作用。臣组在补充体质营养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净化能力处理体内过剩营养物质,辅助君组祛除痰湿,加强血液循环能力。
以薏苡仁、赤小豆、橘红为佐。有祛湿化痰,利水润肠的功效,加强君臣组在“痰”“湿”方面的处理能力,从而调理人体津液的运行,改善痰湿体质。
4.4、九证方之阳虚体质方
4.4.1、配伍组方
茯苓、黑桑葚、枸杞子、肉桂、裂褶菌、硫磺菌、金顶侧耳、姬松茸、灰树花、黑松露、羊肚菌
4.4.2、适宜人群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精神不振等人群
4.4.3、体质调理方法
生命阴阳平衡即脏腑平衡、寒热平衡以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21]。人体内温暖的、有热量的、可以推动我们脏腑功能活动的气即阳气;有滋润作用的,可以提供人体营养的即阴气。当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阳气不足或减少时,体质就会出现偏颇,形成阳虚。
所谓阳虚,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平衡力没有变弱,但人体的脏腑活动功能变弱,使得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在不断下降。虽然人体有足够的基础营养物质供应,但将其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能量的能力以及运输能量的能力等在下降。因此,阳虚体质的调理需要强化人体对部分或全部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能力以及能量运输的能力。
如果说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那么菌物就是具有吸收、转化、分解能力的消化者,这是菌物的本能。菌物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后,发挥菌物分子活性本能,帮助人体消化营养物质,提升人体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能力。
菌物可调节荤素比例,形成“一荤一素一菌菇”的合理饮食结构,通过其本身具有的丰富营养物质,补充荤素搭配时缺少的营养物质,进而补齐人体营养物质能量转化时的短板。
以茯苓为君,入心、脾、肺、胃、肾五经。健脾胃、主运化、生气血。通过脾胃能力的提高,把营养物质送达五脏六腑。
以裂褶菌、硫磺菌、金顶侧耳、姬松茸、灰树花、黑松露、羊肚菌等为臣。裂褶菌具有补肾益精之效,可滋补强身,补肾阳;硫磺菌归心、脾、胃经,可补益气血,提高脾胃消化能力;金顶侧耳营养高,有滋补强壮功能,可温补肾脏;姬松茸含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可固本扶正、消炎、益肾、增强精力;灰树花益气健脾、补虚扶正,可提高营养的运化能力;黑松露能益肠、健胃、益气、壮阳,可提高消化能力;羊肚菌具有益肠胃、助消化食、补肾、壮阳的作用。臣组不仅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进一步通过滋养脾、胃、肾,既补先天之本,又强后天之根,从而全面提高脏腑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运转、吸收的能力,补充君组的不足。
以黑桑葚、枸杞子、肉桂为佐。黑桑葚可改善脾脏功能,提高运化能力;枸杞子补气强精、滋补肝肾,可补全先天之本,促脾胃运化,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肉桂补火助阳,归肾、脾、肝、心经,可温补肾脏,以先天之能促后天运化。佐组通过补强脾、肾、肝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君组的运化能力,有效改善阳虚体质。
4.5、九证方之血瘀体质方
4.5.1、配伍组方
桦褐孔菌、桃仁、菊花、山楂、木耳、红菇、美味牛肝菌、灰树花、姬松茸、黑松露、黑虎掌
4.5.2、适宜人群
皮肤干燥脱屑、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痛经等人群
4.5.3、体质调理方法
血瘀体质是指血液运行不畅而导致的体质。血液是津液的一种,是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的主要途径。而引起血瘀的因素有很多,如血液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过多、血管中出现了血栓阻碍血液流动、血管壁不够光滑、主管血液运行的器官功能失灵等。因此,血瘀体质的调理,需要在源头增强血液运化能力,清理血液中的过剩营养物质,对血管进行维护,从而调理血瘀体质。
菌物是大自然的分解者,通过吸收、转化、分解的功能清理大自然中多余的物质。因此,食用菌物可以发挥其分子活性的本能,帮助人体分解、转化过剩的营养物质,从而预防血管瘀滞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危害。
此外,菌物特有的真菌多糖可以修复细胞,降低血液黏稠度。以菌物为主的食养配伍,可以充分发挥多糖体的生物活性成分,有效的对血管进行维护。
以桦褐孔菌和木耳为君。桦褐孔菌对血液起清洁作用,通过净化血液解决血瘀问题;木耳可补气、益气、养血、活血,具有清洁血液垃圾物质的作用。两种菌物主君组,可起到血管清道夫的职责,解决体内过剩的营养物质,促进血液的正常循环。
以红菇、美味牛肝菌、灰树花、姬松茸、黑松露、黑虎掌等为臣。红菇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之效,且本身具有的多糖类抗癌物质,可极大促进血液循环;灰树花补虚固本,具有多种营养物质,可降血压、降血糖等,维护血管的正常;姬松茸可化痰理气,所含甘露聚糖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病;黑松露可抗衰老、抗氧化、净化血液,不仅可以增加血管壁的韧性与弹性,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黑虎掌有舒筋活血之功效,可降血压;美味牛肝菌具有舒筋活络、养血活血的功能,其三萜类化合物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臣组通过自身具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强化血管功能,辅助君组化瘀。
以桃仁、菊花、山楂为佐。桃仁、山楂具有强大的祛瘀功效,可消除血液中的“痰”;菊花可扩张血管,缓解血液拥堵。佐组从两个维度强化君臣组,提高血液的运化能力,减少血液淤滞,从而对血瘀体质进行有效调理。
4.6、九证方之气郁体质方
4.6.1、配伍组方
硫黄菌、裂褶菌、姬松茸、珊瑚菌、绿菇、猴头菇、香菇、松茸、佛手、紫苏、橘皮、砂仁
4.6.2、适宜人群
体形偏瘦,多愁善感,情绪低沉,无故叹气,头痛眩晕,敏感多疑,易失眠等人群
4.6.3、体质调理方法
气是人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按照统一论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来看,气属于带有特定信息的能量。它通过机体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后转化而来,是实现人体生理活动的必需能量。换而言之,气的存在,是人体运动、器官功能等实现的基础。
气的通畅或完整,是确保人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所以,中医才会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通,百病消”的论述。但如果气的运行在人体某处受到阻滞,阻滞部位的器官功能就会因为能量不足而超负荷运转从而受损。气郁体质就此形成。因此,气郁体质的调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气的动力,打通气运行受到的阻滞,恢复受损器官功能。
方中菌物均是药食两用,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可补精髓,从源头增强气的动力,推动气的运行。
同时,以松茸、香菇为君。香菇具有开胃健脾、补中益气、保肝降脂的功能;松茸有理气化痰之效。两种菌物可增强气的动力,打通其运行所收到的阻滞,并调理脾胃,保肝护肝,统领气郁体质调理的三个方面。
以姬松茸、珊瑚菌、绿菇、裂褶菌、硫黄菌为臣。通过保肝护肾、养血安神、强壮筋骨、舒筋活血、散热舒气、益气补血、调理脾胃等功能,强化君药组的作用。
以佛手、紫苏、砂仁、橘皮为佐。通过疏肝、除胀、醒脾、开胃、化痰、理气、行气的功能,进一步推动气的运行。从而,较好的纠正气郁体质。
4.7、九证方之湿热体质方
4.7.1、配伍组方
桦褐孔菌、松茸、茯苓、灰树花、绣球菌、竹荪、大白桩菇、蒲公英、芡实、金银花
4.7.2、适宜人群
面垢油光、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等人群
4.7.3、体质调理方法
湿,即水湿,分内湿和外湿。内湿之邪,是人体日常代谢过程中,多余且没有及时代谢掉留存于人体内的水分。热,即火,分内热和外热。内热之邪,是人体体内生化反应产生的多余的没能及时散掉的热量。
湿热,即人体多余且没有及时散掉的热保存在了人体多余且没有及时代谢掉的水分之中,而形成的一种体征。多由“三高”饮食合并脾胃运化能力失常造成。因此,湿热体质的调理,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提高脾胃运化能力。同时对体内的湿热进行清理。
菌物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并且具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可以很好地协调荤素之间的搭配,构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健康饮食结构,进而调节“三高”饮食造成的体内湿热过剩问题。同时菌物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提高人体对于津液的运化能力,促进湿、热的排出。
以竹荪为君。竹荪可清热利湿,主君组,通过强大的祛湿、清热功能,排除机体内多余的湿和热。
以桦褐孔菌、茯苓、松茸、绣球菌、灰树花为臣。桦褐孔菌可清热养阴,调节胃肠,促进排泄;茯苓健脾和胃,渗水利湿;松茸为天补肾、化痰、益肠胃;绣球菌可保肝利水,调节机体代谢能力;灰树花有益肾、利水消肿之效。臣组不仅可以均衡饮食与营养的摄入,还进一步祛除体内湿热之邪,辅助君组完成对体内湿热的清理。
以蒲公英、芡实、金银花为佐。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肿散结之效;芡实祛湿止带;金银花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的作用。佐组通过祛湿利尿、散热清热这两方面强化君组对于湿、热的处理能力,进而调理湿热体质。
4.8、九证方之特禀体质方
4.8.1、配伍组方
姬松茸、桦褐孔菌、猴头菇、东方肺衣、绣球菌、茯苓、紫苏、百合、乌梅
4.8.2、适宜人群
具有生理缺陷,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等过敏的人群
4.8.3、体质调理方法
特禀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后天饮食管理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
特禀体质除先天因素外,很多人都是受饮食、环境、手术、药物治疗等外因影响而形成。外因在日积月累或突发状况影响下,引发脏腑功能变弱,机体健康基础出现明显短板,导致体质失衡,对于疾病的易感性提高。因此,调理特禀体质,我们应该弥补体质健康基础短板,平衡饮食结构,提高脏腑功能这三方面进行。
方中菌物均是药食两用,具有特定的营养价值,可以补充人体每天所需,为脏腑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弥补体质存在的健康基础短板,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疾病易感性。同时菌物有“素中荤”的特点,可以通过构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饮食结构,平衡荤素搭配,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减轻脏腑消化、吸收的负担,维护体质健康。
以猴头菇、姬松茸为君。猴头菇补脾益气、健胃补虚、益肾精、利五脏、促消化;姬松茸可补肝益肾、扶正固体、补脾开胃。两种菌物领衔君组,通过对脾、肾的调理,补先天之本,强后天之源。进而增强脏腑器官的消化、吸收、运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
以桦褐孔菌、东方肺衣、绣球菌、茯苓为臣。桦褐孔菌是补药,可保肝护肾、增强免疫能力;东方肺衣营养丰富,消食健脾;绣球菌含有含有大量β葡聚糖,可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提高机体能力;茯苓营养价值高,有健脾和胃、补肾气、调节免疫的能力。臣组不仅可以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平衡荤素摄入,还辅助君组加强对脏腑的滋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以紫苏、百合、乌梅为佐。紫苏具有益脾胃、补中益气、行气宽中的作用;百合可补脾健胃、补虚损、养五脏。乌梅敛肺、生津。佐组强化君组的能力,进一步滋补脏腑能力,增强特禀体质的免疫能力。
4.9、九证方之平和体质方
4.9.1、配伍组方
桦褐孔菌、香菇、银耳、茯苓、竹荪、红菇、绣球菌、猴头菇、木耳、山药、焦神曲、橘皮
4.9.2、适宜人群
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目光有神、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等人群
4.9.3、体质调理方法
平和体质具有阴阳和调、血脉畅达、五脏匀平的生理特点。因此,这类体质的人,一方面要饮食均衡合理,不宜有偏嗜。预防五味偏嗜,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一方面要调养气血,协理阴阳,维护脏腑对营养的运化、吸收能力,增强免疫能力。所以,对于平和体质的人,药补易破坏体内阴阳平衡,而食补温和,可维护体质平衡。
菌物有“素中荤”的特点,可中和荤素,搭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丰富食物种类,还可以补充体内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且菌物大多味、性平和,可避免长久食用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体质易变。此外,菌物具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维护脏腑功能,清理血液垃圾,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对环境、疾病的抵抗力。
以木耳、银耳、香菇、红菇为君。四种菌物具有调补气血之效,同时健脾、润肺、补肾、益胃,滋养脏腑,促进机体的正常运转,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以桦褐孔菌、茯苓、竹荪、绣球菌为臣。桦褐孔菌可抗氧化、抗衰老、清洁血液,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渗湿;竹荪有补气益气,清热利湿、滋补强壮的能力;绣球菌清热解毒、抗炎、抗氧化。臣组辅助君组,强免疫,健脾胃,促消化,清湿热,维护体质平和。
以山药、焦神曲、橘皮为佐。山药可除寒热邪气、益肾气、健脾胃、补心气、充五脏、强筋骨;焦神曲、橘皮健脾和胃、理气益气、促进代谢的功效。佐组通过强化脾胃运化能力,进一步提高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保证体质的平和。
5、结语
菌物复方将具有特定营养价值的菌物按君臣佐使的方法进行配伍集合,从而弥补体质在后天造成的营养缺失,继而促进体质的平衡发展,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精心配伍的菌物复方还具有临床和食养效用。如通过滋补脏腑,平衡阴阳,提高脏腑功能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等调理体质偏颇,预防和控制某些疾病。因此,日常可以通过菌物复方的定量供给,弥补人们在多年失衡饮食中造成的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构建“一荤一素一菌菇”的科学饮食结构,从而获得平衡适宜的体质。
合理的饮食管理是纠正偏颇体质的基础,但有效的锻炼、良好的心理对于体质纠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节激素分泌、促进水盐平衡,促进机体的正常运转,增强体质;良好的心理可使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体质强壮。因此,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增强人类体质健康水平,逐步减少社会健康问题,促进人类平均寿命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2]孙思邈.千金方[M].刘更生,张瑞贤,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张惜月.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社,1982.
[5]王文锐.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
[6]廉伟.脂肪肝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6.
[7]张芝榕.瘀血体质与慢性盆腔炎相关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8]鲁明源.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体质演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9]研究:地中海饮食有助增强老年人体质[N].新华网.2018-01-12.
[10]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5.
[11]张晓文,赵广才,宋清.合理饮食结构对于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的影响探讨[J].甘肃医药,2011.
[1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各州人口总数的20%处于肥胖[J].中国食品学报,2016.
[13]Thomas Prescott, Joanne Wong, Barry Panaretou(ed.). Useful fungi[R].2018 State of the World’s Fungi,2018.
[14]魏江春.菌物科学与人体健康[N].杭州日报,2014-03-24.
[15]魏江春.菌物科学产学研结合模式初探[C].第二届菌物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2006.
[16]张大宁.千菌方菌物医学开创回顾[Z].腾讯视频,2017-12-27.
[17]汪志红.蘑菇 防癌抗衰又壮骨[J].健康报,2012.
[18]李新胜,贾希堂等.食用菌在合理膳食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果菜,2010.
[19]高绍璞,周礼元.食用菌多糖功效的最新研究进展[J].安徽大学学报,2019.
[20]高玉英.阴阳平衡促养生[J].《养生大世界:A版》,2008.
[21]冯居秦.从阴阳平衡观论人的体态[J].中国美容医学,2009.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