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医学

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在肥胖体质调理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
学术探讨
2019/11/04 15:19
浏览量:

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在肥胖体质调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增华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优越,由肥胖引发的多种慢性疾病已成为困扰全球的健康问题。目前减肥方法虽然多样,但这些方法对机体的体质健康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肥胖体质人群如何能够在不破坏体质健康的同时达到科学减肥的目的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营养学研究显示:增加低能量密度食物(如蘑菇)的摄入量,用来代替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肉类),在有助于保持饱腹感的同时降低体重。同时,食药用菌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活性物质,代替肉食食用,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还会降低身体中的总脂肪含量,使减肥效果更持久,同时食药用菌多糖可以修复因长期、反复、过度膨胀而致损的脂肪细胞及其功能,从而修正脂肪细胞因子谱系,最终得以调理肥胖体质为正常体质。所以通过研究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和肥胖体质的关系,找到合理搭配的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对肥胖体质进行调理,最终达到减肥减脂,降低肥胖症以及肥胖引起的诸多慢性疾病的易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肥胖体质 菌物 复方 提取物 食药同源 食药用菌 体质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以及饮食摄入的充足,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平均值与超重率都显著上升[1]。不仅如此,我国肥胖的发生速率也在快速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体重超重的发生率达到22.4%,肥胖症的发生率达到了3.01%,较二十世纪末期有显著增长[2]。超重以及肥胖不仅会因为臃肿的外形引发众多心理问题,还会引发系列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又会引起其他不同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体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肥胖体质人群通过各种减肥手段控制自身体重,如中医减肥、节食减肥、药物减肥、手术减肥、营养配餐减肥等,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达到减脂减重的作用,但因未能调理自身肥胖体质,体重体脂的二次反复成为常态。

因此,肥胖问题的解决重在体质的纠正。而体质纠正需要因人制宜,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饮食方法。换而言之,不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体质来制定,才能有效的实现减肥。

肥胖体质的核心问题在于人体摄入热量高于消耗热量,脂肪细胞存储过多脂肪致使体积不断变大,并长期负压,使得脂肪细胞分泌各种脂肪细胞因子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脂肪细胞因子谱系发生变化,即肥胖体质由此形成。所以,肥胖体质的调理首先需要通过饮食来控制每日摄入的脂肪和能量,应在低脂肪、低盐、低糖的基础上摄入热量低且营养成分全的饮食,达到减肥减脂目的,再通过饮食结构的重建,调理肥胖体质。在饮食控制和营养摄入方面,水果、蔬菜、谷物都是较好的选择,但在体质调理方面,菌物却有着得天独厚的特点。其富含的真菌多糖,被科学界誉为细胞修复剂,可以同时修复因长期储存大量脂肪而受损的脂肪细胞,从而恢复脂肪细胞因子谱系的正常结构,实现调理肥胖体质的目的。

肥胖问题的解决重在标本兼顾,即减肥减脂与体质调理须同时进行。偏重减肥,忽视体质调理,则会因为机体脂肪细胞因子谱系不能得到恢复,就会发生二次复胖;偏重体质调理,不同时减肥,虽然脂肪细胞因子谱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很快就会因新脂肪不断填充进脂肪细胞,脂肪细胞会再次受损,脂肪细胞因子谱系再次发生紊乱,肥胖体质会再度回归。

因此,通过在饮食结构中加入具有健康功能的菌物,形成“一荤一素一菌菇”科学的饮食结构,并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入,从而实现减肥和肥胖体质调理双重目的,最终可大幅降低肥胖对一些慢性疾病的易感性,抑制各种慢性病高发且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1.肥胖体质

1.1肥胖体质的概念

体质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按照五行分类法细分为25种体质。基于前人给出的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体育界将体质定义为“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如身体发育情况、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从中不难看出,体质的形成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社会环境、体育锻炼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诸多因素中,虽然遗传因素能够对体质的产生、发展起到先天作用,但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与营养摄入量的不同以及日常体育锻炼的多少,体质的演化更具研究意义。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现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体质特征、体质类型与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肥胖人群的构成比例呈增高趋势,研究肥胖体质的特征和类型,是防治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堆积造成的,最终导致体重增加、体形变胖的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引发肥胖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摄入热量过高、饮食结构中脂质含量过高以及活动锻炼少等因素。根据发病原因,可将肥胖分为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两大类。继发性肥胖是指由某些疾病引起;单纯性肥胖是指没有明确的病因,我们一般所说的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的单纯性肥胖[4]

宏观而言,肥胖体质是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体内脂肪堆积严重,致使人体内部的脂肪细胞数目过多或过大,最终形成极易发胖的体质。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体质原因,肥胖体质人群往往“喝水都长肉”。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可以改善肥胖体质,使减肥更易实现,从而防治肥胖带来的诸多疾病。

1.2 肥胖体质的形成

相同环境下的人群体质具有趋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的体质特征具有可变性[5]。肥胖体质就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其形成多与饮食、锻炼、身体机能等因素有关,其中饮食起到关键作用。

1.2.1 先天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肥胖就体型方面来说,是具有可遗传性的。若父母体型均为肥胖体型者,其后代肥胖体型的发生率为70%80%;若父母当中有一者体型为肥胖体型,其后代肥胖体型的发生率为40%50%;若父母双方体型均为正常体型者,其后代肥胖体型的发生率仅有大约10%14%[6]。从数据统计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肥胖体质的遗传性是非常高的。

此外,体脂含量、局部脂肪分布和体重指数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根据遗传学分析显示,体脂百分比的遗传作用大约为55%。在肥胖症的研究中心还发现,不同个体在长期处于正能量平衡条件下,体脂积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7]

1.2.2 后天因素

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减少、身体机能受损等可影响体质发生强弱的变化,甚至改变个体的体质类型。

从运动方面看,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轿车、电梯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加之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化等,导致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每天活动量越来越少。但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使得饮食越来越丰富,因此很容易造成人们每天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消耗的热量。日积月累下,人体内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存储的越来越多,就会导致肥胖的产生,体质也逐步变为肥胖体质。

从身体机能受损情况看,当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受损而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时,机体只会从食物中吸取热量而不能将储存的脂肪转化吸收,因此机体储存的脂肪越来越多。当控制饮食的中枢神经发生障碍时,机体节中枢异常兴奋,会出现一直进食却无饱腹感的现象,导致机体进食过多,体内脂肪堆积而造成肥胖,形成病理性的肥胖体质。

从饮食结构看,当日常饮食摄入的糖、脂肪等高热量营养超过身体每日所需的量时,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在人体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久而久之,当囤积的脂肪越来越多,肥胖也就随之产生,体质就会向肥胖体质过渡。

从诸多后天因素中不难看出,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减肥、改善肥胖体质、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

1.3 肥胖体质的调理

微观来看,肥胖体质的本质是脂肪细胞在长期大量储存脂肪的情况下,脂肪细胞所分泌的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内脂素(wisfa-tin)、TNFα、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等脂肪因子各自比重发生变化,即脂肪因子谱系发生了变化,且这种变化形成新的平衡后最终形成的一个体质结果。

合理饮食、有效锻炼、中医调理是调理肥胖体质的三大方式。其中以合理饮食最为重要。合理饮食包括饮食控制和饮食结构平衡,是健康体质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国菌物科学家卯晓岚等提出人类最科学的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菌菇”。菌物从微观角度看,和动物同属“后鞭毛生物”,而其形态和营养构成又和植物类似,因此被称为“素中荤”。由此,在荤素饮食结构中加入菌物,可以降低荤食的摄入量,不减少营养却大幅减少热量的摄入。此外,菌物富含的真菌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可以对长期承压的脂肪细胞进行修复、调节,可以促进体质的正向演化。

据有些研究报告称,成人每天吃25克鲜蘑菇就能满足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吃100-200克干蘑菇,就能够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平衡。如果人们每天用100克蘑菇代替炒饭之类的主食,并且坚持一年,就算饮食结构不做任何改变,可以少摄入1.8万大卡的热量,相当于两公斤脂肪[8]

1.4 小结

青春期,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避免发胖,维持人体最适当量的脂肪细胞数目,避免成年后演变成肥胖体质;成年期,合理的饮食摄入可以避免脂肪细胞体积被多余脂肪长期或反复撑大,导致脂肪细胞因子谱系发生变化,无法正常分泌瘦素、脂联素等抑制脂肪形成的脂肪因子,从而形成肥胖体质。

科学的饮食结构可以对肥胖体质进行纠正,而其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则是食药用菌。

 

2.食药用菌

食药用菌是二十一世纪优质营养食品来源。由于现代饮食结构多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造成动物蛋白和脂肪摄入过多,因此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致使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发。天然,绿色食品逐渐成人们追求的目标。食药用菌不仅味道鲜美,且含有丰富营养,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蛋白质和组合营养来源。

2.1食药用菌的概况

生物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菌物界包含220万到380[9]物种,远高于动植物两界。菌物界包含三大类群,粘菌门、卵菌门和真菌门。迄今为止,菌物中“肉眼可见,徒手可采”的大型真菌,我国已知的数量在3800种以上,其中已知经济用途的大致2000种。其中伞菌类约1600种,多孔菌类1300余种,腹菌类近300种,子囊菌类400多种,胶质菌类近100多种[10]

国际著名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精辟概括了食药用菌的定义: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11]。由此而论,可将肉质或木质、无毒、可食、可药的大型真菌统称为食药用菌。但不包括毒菇,也不包括诸如面包酵母之类的可食真菌。

世界上约有食药用菌2000种,有的学者认为多达5000种。我国至少可达1500种或接近2000种,其中研究报道过的已达1100种,隶属于166属,54科,14[12]

食药用菌的食用与药用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们都把食药用菌作为一种神奇的特殊食品或上品药物。近些年,随着食药用菌营养物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健康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2.2 食药用菌的营养价值

食药用菌的营养丰富,有“一高,二低,四多”[13]的称号。所谓一高是高蛋白质,二低是低糖、低脂肪,四多为维生素多、氨基酸多、矿质元素多和膳食纤维多。

食药用菌的粗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13%46%[14],远高于我们常食的蔬菜和粮食,也超过畜禽品的蛋白质含量。其次氨基酸含量较高且种类齐全,大多品种都会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15]

食药用菌的营养价值不仅在于蛋白质含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其所含营养的成分和质量特别适合人体需要,如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所含脂肪75%以上是亚油酸,对促进大脑发育、保持心血管健康有极好的效果。此外,食药用菌中的铁、锌、铜、硒、铬含量较多,经常吃食药用菌既可补充微量元素的不足,又克服了盲目滥用某些微量元素强化食品而引起的微量元素流失。

总而言之,食药用菌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被人称为“上帝食品”“长寿食品”,亦是“减肥佳品”。

2.3 食药用菌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来自生物体内的对生命现象具体做法有影响的微量或少量物质[16]。它们种类繁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多肽类、甾醇类、生物碱、甙类、酶类等等。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食药用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其中的佼佼者。

食药用菌中的真菌多糖作为一种免疫原,与动植物多糖不同,其多糖分子单体之间大量的以β-1,3与β-1,6糖苷键结合[17]。它是从食药用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代谢产物,在国际上被称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简称BRM),它能够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产衰老,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护肝、排毒、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18]

此外,从食药用菌中分离的萜类化合物在人体内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参与形成酯类、防御毒剂、成长激素等;酶类中的超氧化酶SOD,被视为生命科技中最具神奇魔力的酶、人体内的垃圾清道夫。SOD是氧自由基的自然天敌,是机体内氧自由基的头号杀手,是生命健康之本;甾醇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类雌激素功能、影响胆固醇代谢、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免疫调节功能、抗炎作用以及调节生长作用等;菌蛋白具有近100%生物利用率,能够通过吸收与转化营养,激活机体调节系统。

2.4 小结

食药用菌是一个天然的大型基因库。其具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修复细胞活性,恢复细胞因子的正常代谢,促进机体内环境正常态,从而有效调理肥胖体质。英国一项实验也证明,以食用菌代替肉食可以帮助减肥[19]。因此,从食药用菌入手,有效减少热量、脂肪等致胖物质的摄入,推动肥胖体质正向演化,从而实现预防现代高发的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目的,成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研究方向。

 

3. 食药用菌提取物复合体

3.1 定义

本文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是以食药同源菌物为原料,采用70摄氏度以下温度的水浸提、真空浓缩、喷雾干燥等物理化学提取分离工艺,定向获取和浓集食药用菌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活性成分结构。而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则是提取多种食药用菌的有效活性成分按照一定质量标准进行混提或单提后混合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3.2 功能

3.2.1 细胞修复功能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位,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细胞膜外的多糖,维护着细胞的健康,多糖减少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受损,细胞内活性物质就会溢出,细胞功能就会下降并产生疾病。食药用菌多糖是一类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活性多糖,仅存在于真菌之中。与人体细胞膜上的多糖体结构相似,且具生理活性。因具有修饰调节功能,故也被称为“生物修饰剂”或“生物反应调节物”,可以修复受损的人体细胞受体和恢复细胞的生理活性,从源头防止疾病的发生[20]

3.2.2 增强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人体免疫系统一般包括免疫器官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大多数的食药用菌多糖体都具有免疫调节、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食药用菌多糖可以活化巨噬细胞,而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活性氧、白细胞介素等与免疫应答和炎症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它可以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抗体的形成[21]

3.2.3 改善消化系统

酶活性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人要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肯定离不开酶的作用。如果机体缺少了酶,那么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坏,从而引起死亡。食药用菌中含有大量酶类活性物质,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每一种酶类物质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维持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如蛋白酶是催化蛋白质水解的酶,主要存在于人的消化道中[22]。在它们的作用下,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被水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促进人体吸收。蛋白酶在人体起到一个维持平衡的作用,也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3.2.4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超氧化歧化酶(SOD)可以有效清除机体内部有害自由基,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研究表明,许多食药用菌多糖都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起到保护生物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23]。如猴头菇多糖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功能增强剂和一种良好的抗氧化物质。

3.2.5 降血脂、降血糖

经过大量的动物生理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药用菌因其自身具有的特殊生理活性物质而表现出良好的降血脂、降血糖、抗血栓等功效。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分布广、结构类型多样的一类重要天然产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促进糖摄取,减少肝脏糖原分解与糖异生,抑制α-糖苷酶、醛糖还原酶(AR)和二肽基肽酶-4(DPP-4)的活性等[24]。而香菇中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值,并使高密度脂蛋白值上升,调节血糖水平。

3.2.6 抗癌抗基因突变功能

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中有多种真菌多糖。食药用菌多糖的一大特色药用价值就在于它的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的作用。食药用菌抗肿瘤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毒细胞为主的直接抗肿瘤。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瘤体细胞膜的生长特性,抗突变,抗自由基,诱导分化与诱导凋亡等达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另一种是以调节机体免疫为主,影响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的活性等,间接抑制肿瘤。[25]

3.2.7 其他功能

除以上介绍的这些功能外,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还有很多的功能。其含有的多种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可以抗病毒、抗菌、抗辐射、保肝解毒、抗疲劳、调节内分泌等。

3.3 体质调理原理

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高密度集中供给,重在调理肥胖体质存在的健康短板,修复机体脂肪细胞功能,恢复脂肪细胞因子的正常分泌,纠正机体错误的内循环平衡,从根本上解决肥胖体质问题。加之辅助“一荤一素一菌菇”科学饮食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热量摄入,防止多次复胖,又能补充人体日常所需营养,保持体质的平衡发展。

 

4 .食药用菌提取物复合体的应用研究

4.1

肥胖体质人群,包括肥胖人群、易胖人群。

4.2

中医认为肥胖病机总属气虚痰湿偏盛。脾气虚,脾所主管的人体营养物质输送分发的功能就虚弱,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变成脂肪和人体的湿气,留在身体内就会导致肥胖。肾气虚,肾的功能就会虚弱,对血液水分等体液的蒸腾气化功能变弱,血液运行会变慢,就容易形成湿气,造成肥胖。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知在于热量,摄入热量大于消耗热量,就会导致肥胖。

菌物医学进一步认为肥胖体质是关键。

4.3

按照中医理论,需要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按照现代医学理论,需要控制饮食,降低热量摄入。按照菌物医学理论,则需要调理饮食结构,通过集中供应菌物营养物质,修复肥胖体质。

总而言之,肥胖问题的解决从源头上,应调理饮食结构,控制热量摄入;在技术上,应健脾利湿、祛湿化痰、减肥去脂。

4.4

猴头菇、茯苓、浓缩乳清蛋白、金耳、金针菇、黑木耳、黑松露、香菇、蛹虫草、灰树花、紫丁香蘑、裂褶菌、金顶侧耳、硫磺菌、松茸、竹荪、羊肚菌、姬松茸、蜜环菌、红菇、杏鲍菇、滑子菇、花菇、美味牛肝菌

4.5

4.5.1 中医方解

以猴头菇、茯苓健脾,以金耳、金针菇、黑木耳润肺补肾调气补气为君,以蛹虫草利尿、紫丁香蘑祛湿、金顶侧耳利尿、松茸利湿、红菇除湿、美味牛肝菌利水等为臣,以竹荪补气、黑松露益气、香菇(花菇)益气、灰树花益气补虚、裂褶菌补肾气、硫磺菌补益气血、羊肚菌化痰理气、姬松茸补肾气、蜜环菌利肺气、杏鲍菇补气补虚、滑子蘑益气等为佐,充分解决气虚、痰湿问题。

4.5.2 现代医学方解

23种菌菇中降血脂的有猴头菇、茯苓、金耳、金针菇、黑木耳、黑松露、香菇、花菇、灰树花、紫丁香蘑、金顶侧耳、松茸、姬松茸、红菇、杏鲍菇等,可降低机体内脂水平;美味牛肝菌、红菇、羊肚菌、硫磺菌、裂褶菌、竹荪等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松茸和灰树花等直接消除脂肪。

4.5.3 菌物医学方解

在微观领域,方中23种菌菇的真菌多糖均有修复人体受损细胞并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等活性,可修复受损脂肪细胞功能,从而达到修复脂肪细胞分泌脂肪因子功能的目的,修复肥胖体质为正常体质。

在宏观领域,通过高含量、高密度的使用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补齐人体因极度缺乏菌物特性营养而产生的健康短板,调理人体脂代谢功能,达到修复肥胖体质的目的。

 

5.结论

一荤一素长期以来是人们的固定饮食结构。但荤素搭配很容易造成饮食偏荤或偏素,无法形成真正的荤素平衡,从而影响人们体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就需要加入“素中荤”的菌物,调和两者之间的搭配比例,形成“一荤一素一菌菇”合理的饮食结构。

“一荤一素一菌菇”来自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思考与探索,大自然由动物、植物、菌物三界构成,植物扮演生产者角色,动物扮演消费者角色,菌物扮演着“吸收”“转化”能量的角色,是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介质,也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关键物质。因此,要达到“天人合一”,人体内环境也应该是动物、食物、菌物,三者缺一不可。而人体循环,主要就是依靠从食物中摄取能量,一荤一素一菌菇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满足人体所需必要营养,又能调理偏颇体质,促进人们体质健康的平衡发展,进而降低对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通过供给合理搭配的复方食药同源菌物提取物可以很好地调理肥胖体质,加之其本身高营养、低热量的特点,可以标本同调。研究证明,肥胖不仅是本身一种病症还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病,例如三高、心脑血管等疾病。而菌物中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肥胖引发的一系列慢性疾病易感性,提升人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研究、发掘菌物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于逐步减少社会健康问题,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6.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2]马立芳,郭红卫,霭娜,付形,徐洁,周建军.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

[3]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

[4]营养学报编辑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和控制指南[J].营养学报.2004.

[5]鲁明源,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体质演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6]冯勤,李志.肥胖的成因,相关疾病及减肥[J].医学与哲学.2006.

[7]曾莉,房宜军.肥胖的产生机制及研究进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6.

[8]苹果.蘑菇帮你减肥又瘦身[J].上海百货,2008.

[9]Thomas Prescott, Joanne Wong, Bar-ry Panaretou(ed.).Useful fungi[R].2018 State of the Worlds Fungi,2018.

[10]卯晓兰.中国菌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

[11]汤倩倩.杏鲍菇单核菌丝诱变杂交及优良变异菌株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2.

[12]罗星野.云南白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C].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3]栾丽杰,杨永涛.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危害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

[14]刘宏.食用菌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

[15]方芳,赵立艳,安辛欣等.食用菌生产大会(第二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6]李光友,刘发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

[17]索菲娅,彦成.已开发利用的食()真菌多糖[C].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18]陈传红,金卫根,李荣同,包水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

[19]食用菌膳食可以帮助减肥[J].浙江食用菌,2009.

[20]Wasser S.P.Medicinal mushrooms as a source of antitumor and immunomodul-ating polysaccharide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2(60):258-274.DOI 10.1007/s00253-002-1076-7.

[21]陈世通,白建波,李梦杰,蒲敏,张玉金,李荣春.食药用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2.

[22]邓开野,李玉,任露泉.菌物产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05.

[23]兰瑛,潘志福,张松,杨小兵.食药用菌多糖延缓衰老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药材,2010.

[24]诸夔妞,吴正凤,蒋翠花等.三萜类化合物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

[25]杨云华,江南,罗霞等.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的构效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0.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