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医学
猴头菇药用研究及食养体质调理应用
猴头菇药用研究及食养体质调理应用
摘要: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肉质细嫩,食之柔软而清和,既是美味佳肴,又为治病良药,自古以来皆称其为“山珍”。中医典籍记载,猴头菇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菇在抗肿瘤、胃肠保护、抑菌、抗氧化、神经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市面上已有多种以猴头菇子实体或菌丝体为主要成分的药品、功能食品。随着科学界对猴头菇的抗癌、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生化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中医药及食疗养生的更广泛需求,明确猴头菇食用、药用作用与现代人类体质演变与疾病调理的关系,加强猴头菇在食养体质调理中的应用,减缓某些慢性疾病的蔓延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意义。研究表明,猴头菇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为食疗养生佳品,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加入猴头菇等菌物,养成“一荤一素一菌菇”的科学饮食习惯,可以促进人体体质健康发展。对于一些偏颇体质,用猴头菇提取物制品,可以弥补人体健康短板,纠正体质,使人体因体质而易患的疾病得到缓解或治疗。
关键字:猴头菇 药用研究 体质 食养 食养调理
前言
从营养学角度而言,猴头菇具有丰富的营养,不仅含有猴头菇真菌多糖,可控制部分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老[1],还含有蛋白质、粗纤维、脂肪、维生素、磷、铁、钙、钠、硫、核黄素等营养物质,对胃炎、溃疡、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有着不错的辅助治疗的效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猴头菇。
从市场角度而言,随着消费者对猴头菇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认识的逐步提高,干、鲜产品烹调技术和提取、发酵等加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以猴头菇为原料的药品制剂、保健产品、食品等系列产品不断涌现,猴头菇的销售市场将会更加活跃,进而促进了猴头菇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农业角度而言,猴头菇栽培属于种植业中的“短、平、快”项目,栽培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可利用众多农作物的废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农业的好项目,而且产品加工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需求的不同,会拓展猴头菇产品多样化开发,同时将推动猴头菇应用研究的深入。
因此,结合猴头菇食用、药用等价值,以食疗养生为切入点,从体质方面进行分类应用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前景。
1.猴头菇简介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 Pers.),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红菇目、齿菌科、猴头菌属;生于栎等阔叶树倒、腐木上,或生于云杉、冷杉等的枯腐木上;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猴头菇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2~6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燥后黄色至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5~20厘米[2],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蘑”“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国内外又有“刺猬菌”“猴头菌”之称。
猴头菇,自古以来皆以“山珍”为代称,与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合称为草八珍;与鱼翅、熊掌、燕窝并誉为四大名菜。猴头菇的最早书面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明朝《农政全书》中则记载“如无花、麻姑、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清朝《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宫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鲁迅日记》还写到鲁迅获挚友赠送的猴头菇,食后赞它“味确很好”[3]。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场上供应的猴头菇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端上普通人的餐桌。
2.药用研究综述
2.1药理研究
2.1.1抗肿瘤
刘长喜等[4]、Wang [5]研究证实,猴头菇可以增强免疫力、有明显抗突变作用、提高机体细胞的抗自由基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成,进而使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从目前的药理学实验来看,其作用机理与现有化药抗癌作用不同,化医是通过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降低癌细胞的转化率;而猴头菇是通过提高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或增强机体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以达到抵抗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大的目的。
2.1.2胃肠保护
孔庆平等[6]、张安强[7]、杨华[8]研究证实,猴头菇提取物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及胃蛋白酶活性从而促进溃疡愈合,可治疗胃黏膜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
2.1.3抗菌、抗病毒
Zhu等[9]、张成虎等[10]研究证实,猴头菇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猴头菇提取物被证实可抑制多种致病菌和病毒的生长。
2.1.4抗氧化
崔芳源[11]研究证实,猴头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有极强的清除效果,和浓度关系是正相关。
SOD是机体清除各类氧自由基的重要酶类,对需氧生物体起到保护作用;CAT是机体清除过氧化氢的重要酶类,可以使机体细胞免于遭受过氧化氢的毒害;MDA是机体膜脂发生过氧化的直接产物。因此,测定机体SOD、CAT活性以及MDA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清除过氧化氢、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从而可以衡量机体的组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杜志强等[12]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猴头菇提取物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血清的SOD和CAT的含量,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可以明显降低小鼠血清MDA的含量,其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
2.1.5神经保护
Sheu S C等[13]研究证实,猴头菇多糖对来自大鼠骨髓造血细胞(BMHCs)的大鼠树突细胞(DC)具有免疫增强作用。Bredesen等[14]研究表明,猴头菇提取物可激活1321N1星形细胞瘤中c-Jun氨基端激酶通道,促进神经因子mRNA的表达,调节周围和中枢神经元的生长发育。
Hazekawa等[15]研究了猴头菇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连续14d服用猴头菇后,梗死体积显著减少,并且猴头菇显著增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部位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因此表明,猴头菇可以通过增长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来治疗脑梗死。
2.1.6保护心脑血管
降血脂。Hiwatashi等[16]、Yang B K等[17],研究发现猴头菇的提取物在不影响食物吸收的情况下均可以选择性降低高脂肪大鼠体重的增加和肠系膜脂肪重量,改善高脂肪大鼠的脂代谢。
抗血栓。Mori等[18]动物实验表明,猴头菇乙醇提取物hericenone B 能够抑制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可能是选择性的抑制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但是其并未抑制TXA2(血栓素A2)、ADP(二磷酸腺苷,是人们发现最早、也是体内最重要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凝血酶和肾上腺素导致的聚合。因此猴头菇提取物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凝集,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2.1.7其他作用
多项研究指出猴头菇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保肝、抗辐射、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疲劳的作用[19],以及Abdulla M A等研究表明猴头菇子实体的水提物能促进大鼠伤口愈合[20]。
2.2药性研究
猴头菇不仅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更是一味中医上药,具有独特的药性。《神农本草》中说:“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南朝名医陶弘景说:“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不为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从以上名医经典的论述可知,上药无毒无副作用,久服养身健体,猴头菇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可药食两用,符合“上药”特征。
猴头菇的中医功效记载最早见于《中华药用真菌》[21]:“猴头菇味甘、性平、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对消化不良、神经衰退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有良好的功效。”《新华本草纲要》[22]对猴头菇的记载相较于《中华药用真菌》,除未收录关于对各种病症的功效外,还增加了“抗癌”的内容。
2.3成药
猴头菇的药用价值非常丰富,对猴头菇药品的研究也一直是医药界的热点。猴头菇药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猴头菇菌丝体、猴头菇子实体或发酵产物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调查发现市面上主要有复方猴头颗料、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无糖型)、猴头菌片、猴头健胃灵胶囊、胃乐宁片等5种产品[23]。猴头菌片、猴头健胃灵胶囊为双跨(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中成药,另外3种产品是非处方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病症。治疗研究表明[24],猴头菇中成药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联合进行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药效,不良反应不会增加,用药安全性较高。
2.4总结
猴头菇在中国及国外均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药食兼用型真菌,一直备受青睐。猴头菇不仅营荞价值高,而且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含有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神经保护等生理功效。因此,猴头菇是开发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重要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广泛涉及到医药和食品领域。
3.营养活性研究综述
3.1营养价值
猴头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很高。研究表明[19],每100g猴头菇含蛋白质26.3g ,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粗纤维6.4g,水分10.2g,磷856mg,钙2mg,铁18mg,硫酸胺0.69mg,核黄素1.89mg ,胡萝卜素0.01 mg,并含有人体9种必需氨基酸。
3.2活性物质
3.2.1多糖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25],每1Kg猴头菇子实体中含多糖44.3g,此外,菌种、生长条件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多糖含量;猴头菇多糖具有治疗胃炎、胃溃疡,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溃疡、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抗辐射、抗凝血、抗白细胞下降等多种生理功能,是医学界非常热门的真菌多糖。
3.2.2寡糖
寡糖又名低聚糖,是猴头菇含有的重要活性成分。寡糖可以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调节胃肠功能,防治便秘,并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寡糖属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适合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食用。研究表明,猴头菇寡糖还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抗菌、抗炎、抗凝血和抗抑郁等多种作用[19]。
3.2.3蛋白质
蛋白质是猴头菇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100g猴头菇干品中含有蛋白质约26.3g,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含9种人体必须氨基酸。猴头菇菌液中的菌丝蛋白,酶解后的抗氧化肽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作为纯天然的抗氧化剂开发利用[26]。
3.2.4甾醇
多项实验从猴头菇中分离得到多种甾醇类化合物,并且近年研究表明甾醇类物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具有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27]。猴头菇药物产品对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猴头菌中的甾醇类物质有关。
3.2.5 猴头菌素
实验证明,猴头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具有作为抗肿瘤候选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潜力;对大鼠星型神经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进效果与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可作为治疗精神疾病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潜力[28]。
3.2.6其他活性物质
猴头菇内还含有腺苷成份,实验中,测定3批猴头菇菌丝体,其中腺苷的平均含量是4.790±0.002mg/g,测定3批猴头菇固体培养物,其中腺苷的平均含量是0.209±0.031mg/g;而腺苷具有镇静、扩血管、抗缺氧等活性功效[29]。
实验表明,猴头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漆酶[30],对HIV-1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对艾滋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另外,猴头菇中还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二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核苷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24]。
3.3小结
多糖、寡糖、甾醇、蛋白质、猴头菇菌素、钙、铁、硫酸胺、核黄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有机组合,使猴头菇发挥出独特的医疗作用,其中医学界研究最为深入、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猴头菇多糖。因此,猴头菇多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药物、保健品、食品中,造福大众健康。
4.食养与体质
4.1食养
食养是食疗养生的简称,是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施[31]。
食养在我国有千年历史,是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篇写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句话明确表述了食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中医典籍都有论述食养的重要性,医药学家及劳动人民不断总结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的食养知识,用于与疾病的斗争,这对于缺医少药的古代人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食养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了:食物“病人食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并且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平)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因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食物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增强体质、益寿防老。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食养的作用,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捍卫健康。
4.2体质
4.2.1定义
广义上的体质,简而言之就是人体的质量[32],是在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4.2.2内含
此定义中的质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相比,有着更广阔的内含。物理学中的质量是指物体的重量。人体的重量即体重仅仅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一个指标,而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人体质量即体质的全部内容。
4.2.3特征
体质有三大特征:第一,遗传因素多与家族遗传病史、父母不良行为等有关,很难逆转。后天因素多与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有关,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干预,从而改变体质。第二,这种状态往往决定了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第三,体质的本质是人体内环境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与危害生理机能的因素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且随着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首要条件。一旦平衡被彻底打破,无法构建新的平衡,人们就要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广义的体质通俗地讲就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保护生命的一种身体健康基础状态。
4.2.4分类
体质分类法,包括约定俗成的体质分类法和中医分类法。日常人们所说的体质好坏的体质,就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共同认可的体质。按照身体素质、适应能力、病变类型的倾向性等因素,将体质分为肥胖体质、亚健康体质、三高体质、弱抗压体质、弱消化体质等类型。
现今影响比较深远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若干种,五行体质分类法,将体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阴阳25人分类法,根据阴阳学说把人分作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人等阴阳五态之人;根据五行区分25类人:先分别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之人,每一形再进一步分为五类,于是有阴阳二十五人之说;王琦九种体质学说,把人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另外中医体质分类法还有阴阳三分法、体质六分法、七分法等。
针对个人体质进行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便于现代人理解体质学说,更广泛地宣传体质学说,后文涉及到的体质,采纳的是约定俗成的体质分类方法。
4.3食养与体质
饮食结构、科学锻炼、心理调节等是调理体质的主要方式,其中以合理饮食结构最为重要。现代科学经过研究认为,人类最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一荤一素一菌菇”。
现代营养学根据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素分为了七大类,即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过与不及都将影响体质健康。这七大营养素又分为了三类,其中糖、脂、蛋白质是宏亮营养素,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且都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蛋白质的研究,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拥有历史性的地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细胞内除水分外,蛋白质约占细胞内物质的80%,是人体细胞更新、代谢、修复的关键物质。
随着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人体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脂和多糖,其中以蛋白质和脂类为主,又有少量蛋白质、磷脂和糖结合,形成糖蛋白以及糖脂。糖蛋白又是细胞或分子的生物识别标记。因此,人体细胞膜的损伤在蛋白质供应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无法修复的主要原因竟是糖。刘培贵发表的论文[33]中阐述,有证据表明,细胞多糖体的缺失导致机体免疫及防御功能减弱消退,是人类疾病和衰老的根源。预防与治愈之根本就是修复或补充人体细胞膜多糖体。因此,科学家认为“多糖生命科学”时代正式来临[34]。目前的科学研究证实,在自然界中,和人体细胞膜多糖体结构类似的只有真菌多糖,其他的植物多糖、动物多糖都不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从营养学角度而言,真菌多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营养类别。
由此,饮食结构不健全,只有荤素,缺乏“菌物”部分,就会导致摄入的真菌多糖缺乏,即便蛋白质摄入充足,也会进一步导致人体细胞在各种因素下受损,且无法有效修复,在一定基数的细胞损伤后,就会形成健康短板,易患某些疾病。也就是说,在微观领域看体质,体质的本质就是人体某些特定细胞受损达到一定基数后形成的结果。反应到宏观看体质,体质的本质就是人体因为某些原因致使质量出现了缺陷而表现出了容易患某些疾病的特性。
显然,通过饮食摄入适量且平衡的蛋白质、真菌多糖、脂,是体质调理的关键。这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下的食养。
4.4菌物食养
菌物(Fungi)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蘑菇。是一种低等的真核多细胞生物系群,包含真菌、黏菌、卵菌三大类别[35]。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就是由动物、植物、菌物组成,而菌物在大自然中起着最基础的生命能量循环介质作用,串联起动物、植物的生命能量循环形成顺从大自然规律的有机统一。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同样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即菌物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我国菌物科学家卯晓岚等提出人类最科学的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菌菇”。菌物从微观角度看,和动物同属“后鞭毛生物”,而其形态和营养构成又和植物类似,因此被称为“素中荤”。由此,在荤素饮食结构中加入菌物,不仅可以平衡荤素搭配,还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补充人体的营养短板。此外,菌物富含的真菌多糖等生理活性物质可以对人体受损细胞进行修复、调节,从而促进体质的正向演化。
菌物食养概念的意义在于现代人的主要饮食结构是“荤素搭配”,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足够且有过量,而真菌多糖摄入不足甚至缺乏,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偏颇体质问题。对这部分偏颇体质的调理,需要重点有选择的供给真菌多糖。这种方式,可称之为菌物食养。
4.5小结
体质是在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从微观领域看体质,体质的本质就是人体某些特定细胞受损达到一定基数后形成的结果。而人体细胞膜损伤在蛋白质供应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无法修复的主要原因是糖。目前的科学研究证实,在自然界中,和人体细胞膜多糖体结构类似的只有真菌多糖。猴头菇多糖属于真菌多糖的一种,因此针对个人体质善用猴头菇多糖,会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5.猴头菇与体质调理应用
5.1猴头菇食养与体质
猴头菇作为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菌,有着出色的食疗养生作用,千年来一直是餐桌的宠儿。
从细胞角度讲,猴头菇多糖属于真菌多糖的一种,具有真菌多糖的特性和作用,可以修复受损的人体细胞受体和恢复细胞的生理活性,从源头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且猴头菇多糖具有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提高机体抗放疗、化疗,加速血液循环的功效,更重要的猴头菇多糖对胃肠肿瘤、溃疡、炎症等有极佳的治疗功效,猴头菇多糖还有抑制病毒生长繁殖的作用。
从菌物角度说,饮食中加入猴头菇,可以平衡荤素,弥补先天体质缺陷、调节后天病理体质,从而调理人体极度缺乏菌物特性营养所导致体质问题,对多数疾病都有很好的抑制和改善作用,防患于未然。
从中医角度说,猴头菇入脾、胃经,健脾养胃、利五脏,助消化,在食物中加入猴头菇,可能加强脾胃功能,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分解、转化的能力。
猴头菇食养,从细胞、菌物、中医三个角度调节体质,有效改善弱抗压、弱消化、三高、虚性等偏颇体质引起的健康问题,对于人体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2弱抗压体质
5.2.1人
具有睡不着、醒得快、梦里忙、气色差、身体虚、精力散等症状的失眠人群。
5.2.2理
抗压体质,是在人体受到各种环境压力时,人体应激分泌各种垂体神经激素的能力。这些激素对人体有的有利,有的有害。有利者,如荷尔蒙-催产素(oxytocin),可促进治疗因压力而造成受损的心细胞,使心脏更为强壮。有害者,则可能会导致失眠、心悸等。
这些激素的分泌基本都是由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分泌。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甲状旁腺、胸腺和性腺等。这些腺体细胞会因为人体内外超负荷压力变化而受损,导致产生弱抗压体质。
失眠是因为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细胞在长期承受环境(如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心里环境等)高压力受损而引发的。
5.2.3方
桦褐孔菌、蜜环菌、蛹虫草、茯苓、百合、枸杞、栀子、益智仁、大枣、龙眼肉、酸枣仁、猴头菇、灰树花、乌灵参
5.2.4解
从细胞角度讲,方中7种菌菇的真菌多糖可修复受损脑垂体、内分泌腺体、心脏等细胞功能,从而达到修复内分泌腺体细胞分泌垂体神经激素功能的目的,修复弱抗压体质为正常体质。
从菌物角度讲,通过复方组合舒眠抗压的菌物及其他药食同源的食品,调理人体抗压能力,将弱抗压体质变为强抗压体质,让失眠人群得到很好改善。
在中医角度讲,猴头菇主要起到健脾养胃,安神;增强免疫功能、保肝护肝、抗衰老、抗疲劳的作用。
5.3弱消化体质
5.3.1人
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饮食减少,大便溏、便干溲赤、腹疝等症状的人群。
5.3.2理
弱消化体质,是因某些内外因素,使得胃肠粘膜或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将应激信息传送给交感神经中心,使得人体排便机制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的体质。
功能性便秘,是弱消化体质形成后,人体排便机制障碍导致的结果。各种药物及通便方式只能暂时解决便秘问题,一旦停用,因弱消化体质的存在,会再次便秘,甚至会进一步严重便秘。
5.3.3方
猴头菇、茯苓、金顶侧耳、姬松茸、白参菌等
5.3.4解
从细胞角度讲,方中5种菌菇的真菌多糖可修复胃肠细胞及胃肠消化酶的分泌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修复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修复弱消化体质为正常体质。
从菌物角度讲,通过复方组合健胃养脾的菌物,调理人体消化能力,将弱消化体质变为健康体质,让弱消化体质人群,吃得香,消化得好,排便顺畅。
从中医角度讲,猴头菇起到健脾养胃,安神;增强免疫功能、保肝护肝、抗衰老、抗疲劳,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5.4三高体质
5.4.1人
喜怒过度、心烦急躁、饮食不节、舌紫暗、面色晦暗、年迈力衰、形体肥胖、头晕眩、心慌气短等心脑血管存在健康隐患的人群。
5.4.2理
三高体质泛指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的体质。
人体由于长时间食用富含脂类、醇类、糖类的食物,身体又无法及时代谢,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及人体代谢这些营养的细胞功能受损,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在血管壁上堆积,并进一步破坏相关细胞从而使人体形成的一种和这些破坏因素一面斗争、一面妥协的体质。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导致血管壁光滑度下降,血液中“垃圾物质”使血管直径缩小时,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从而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过久、过多时,血液垃圾附着血管壁日久,又会临床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人体组织细胞受体因子受损,无法有效和血液中糖分结合,还会临床表现为高血糖。因此,三高体质的本质就是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受损。5.4.3方
桦褐孔菌、猴头菇、姬松茸、茯苓、灰树花、蛹虫草、松露等
5.4.4解
从细胞角度讲,方中菌物含有的真菌多糖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恢复其生理活性,预防血栓的形成,降脂降糖,从而对抗三高,降低机体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感性。
从菌物角度讲,通过复方组合抗衰老的菌物,调理人体代谢、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清洁血管、血液,让存在心脑血管隐患的人远离意外和危险,心脑强健,身体充满活力。
从中医角度讲,猴头菇在此方中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可起到提升机体活力,活络通血的作用。
6.结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以整体植株、动物组织或子实体入药的传统,主要理论依据是中医的四气五味、功能主治等药性辨别和人体八纲辨证对应。随着中西结合的深入以及菌物医学理论的产生,在人们对科普级别理论有广泛需求的大背景下,应用科学的研究脚步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扩展。
采用科普级的概念标记,如对体质的论述及研究使用肥胖体质、三高体质、亚健康体质、抗压体质等约定俗成的概念,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根源及应对,具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21世纪是多糖生命世纪,真菌多糖的研究尤为重要。从目前情况看,这个世纪还远未到来,各类研究还比较初级,本文的应用研究也缺乏一些具体的数据做支撑,只能作为一篇探讨性文章以抛砖引玉,借以推动包括猴头菇在内的各类菌物的深入研究。
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制药技术的升级,包括猴头菇在内的菌物工业化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科学解析,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前景。
7.参考文献
[1]曾凯宏.明建.曾凯芳.真菌多糖的结构和功能[J].食品科技,2001(4).
[2]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黄良水.猴头菇的历史文化[J].食药用菌,2018,26(1).
[4]刘长喜,高凡,钱嘉林,等.复合真菌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研究[J].卫生研究,2000,29(3).
[5]Wang JC. Antitumor and immunoenhancing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 from culture broth of Hericium spp[J].Med Sci,2001,17(9).
[6]孔庆平,陈建稚.猴头菌颗粒在 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治疗[J].医学信息(下月刊),2011,24(9).
[7]张安强.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8]杨华.猴头菌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J].西部医学,2009,21(10).
[9]Zhu Y,Chen Y,Li Q,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y of Bi3+-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 complex[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4(38).
[10]张成虎,杨国伟,杨军,等.猴头菇提取液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5).
[11]崔芳源.猴头菇胞内胞外多糖的结构、抗氧化活性和保护肝能力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12]杜志强,杨晨晨,王建英.猴头菇多糖对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9).
[13]Sheu S C,Ying L,Lee M S,et al.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on dendritic cells [J].Process Biochemistry,2013,48(9).
[14]Bredesen DE.Reversal of congnitive decline:a novel therapeutic program[J].Aging (Albany NY),2014,9(9).
[15]Hazekawa M,Kataoka A,Hayakawa K,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Repeated Treatment with Hericium erinaceus in Mice Subjected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2010,56(3).
[16]Hiwatashi K,Kosaka Y,Suzuki N,et al.Yamabushitake mushroom (Hericium erinaceus) improued lipid metabolism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te[J].Biosci Biotechnol,2010,74(7).
[17]Yang B K,Song C H,Park J B.Hypolidemic effect of an exo-biopolymer produced from a submerged mycelial culture of Hericium ernaceus[J].Bioscience Biotechnology,2003,67(6).
[18]Mori K,Kikuchi H,Obara Y,et al.Inhibitory effect of hericenone B from Hericium ernaceus on collage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J].Phytomedicine,2010,17(14).
[19]谭佳媛,王栩俊等.猴头菇的养生保健价值(综述)[J].食用菌,2015,23(3).
[20]M.Abdulla,A.Fard,V.Sabaratnam,K,Wong,U.Kuppusamy,N.Abdullah,S.Ismail.Potential Activity of Aqueous Extract of Culinary-Medicinal Lion's Mane Mushroom,Hericium erinaceus(Bull.:Fr.) Pers.(Aphyllophoromycetideae)in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 in Ra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1,13(1).
[21]刘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
[22]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3]郭梁,刘国强,徐伟良,李春冬.猴头菇药用价值和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2018(40).
[24]张宝翠,刘晓鹏,等.猴头菇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8).
[25]樊伟伟,黄惠华.猴头菇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8(1).
[26]徐艳,丁静,等.猴头菌丝多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4,36(6).
[27]马元春,李梅等.蕈菌猴头菇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J].青海草业,2016,25(3).
[28]何晋浙,樊鹏,孙培龙.猴头菌素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体外活性研究[J].核农学报,2018,32(2).
[29]李洁莉,陆玲,陈坤,邱建勇.猴头菌及其药物制品腺苷等药效成分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2, 21(3).
[30]Wang H X,Ng.T B.A new laccase from dried fruiting bodies of the monkey head mushroom Hericium erinaceum[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22(1).
[31]钱伯文,孟仲法,等.中国食疗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32]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28(9).
[33]刘培贵.挖掘野生菌药源宝库,重建人类生命里程碑[J].中国菌物药,2019(2).
[34]殷涌光,韩玉珠,丁宏伟.动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6,27(3).
[35]王典,赵雪.菌物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07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